會議主軸是為了確保未來皇族人數而討論,會議中並達成共識,包含未來女性皇族在結婚後仍可留在皇室,以及有皇族養子血緣等的舊宮家男系男性,將可透過新制度下回復皇籍,這兩案將列優先考量。
Photo Credit:指揮中心 對此,有記者指出,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多次表達對C方案非常憂心,認為這個「無法挽回的政策」不知會讓台灣付出多大代價。陳時中表示,今年跟去年一樣都是在家檢疫,只是今年是7+7方案,可以增加檢疫的能量、讓更多人回來。
英國出現第1例Omicron死亡案例,有記者詢問是否會將英國列入高風險國家,陳時中表示並沒有相關計畫。Omicron變異株並沒有與年齡、性別相關的統計,還有很多資料要另外搜集。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延伸閱讀: 【疫苗最新資訊】一次掌握台灣COVID-19疫苗施打與購買情形 台灣COVID-19最新疫情與變化(持續更新) 醫師從病毒演化學解答:COVID-19「流感化」是不是可以期待的目標? 中研院P3實驗室染疫事件初步調查:實驗人員未依流程穿脫裝備,遭老鼠咬傷未向上通報「確實有疏失」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此外,羅一鈞表示,南非官方放出的消息顯示,當地的疫情趨勢是Omicron病例大幅上升,但死亡的曲線明顯都是低點持平,他認為這是樂觀的訊息。英國出現第1例Omicron死亡案例,有記者詢問是否會將英國列入高風險國家,陳時中表示並沒有相關計畫。報告指出,在評估整體實力排名的八項項目中,美國佔其中六項第一(去年為四項第一)。
此外,美國也透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試圖擴大在國際公共財和新冠疫苗的關注。另外,中國也持續擴展核武以及研發先進武器,用以威脅美國和其盟邦軍事基地所在的區域,而其中也包含美國本土。而台灣則以16.2位居第14名,排在馬來西亞(18.3分)、越南(18.3分)和紐西蘭(17.8分)之後。報告分析,中國透過經濟相賴性,以連結和影響國家決策的機制,儼然已成為中國整體實力的基礎。
(關於美國部分在報告第8至10頁) 首先,美國在印太地區逐漸下滑的軍事單一優勢地位。雖然中、美在經濟實力上並駕齊驅,但在此區域的經濟關係裡,中國則大幅領先美國。
其中,美國不僅在整體實力上排名第一,也是實力前17名國家中,唯一整體實力正向成長的再者,美國在亞洲政治經濟上的地位,越來越不重要,在經濟關係這項目中,一口氣暴跌10.7分。報告內的指標顯示,美國軍事實力分數下降了1.9分。印太區域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量和其與美國的相比,相差高達三倍。
此外,美國也透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試圖擴大在國際公共財和新冠疫苗的關注。報告將美國的整體實力成長,歸功於「國內更新」與國際聯盟的建立。在外交影響力方面,今年比去年大幅進步15.5分,因美國透過推動新冠疫苗的平等取得、發展財政和對抗氣候變遷。此研究計畫始於2018年,今年為第四年發行年度報告。
而這26個國家中,僅有四個國家「逆流而上」。報告分析,中國透過經濟相賴性,以連結和影響國家決策的機制,儼然已成為中國整體實力的基礎。
而美國在外交影響力的最後總排名,似乎並未因「阿富汗撤兵」、「美英澳三方安全協議與法國爭議」的影響,而有所下滑。美國整體實力增加勝中國,經濟實力下滑令人擔憂 報告中實力前10名國家,分別為美國(82.2分)、中國(74.6分)、日本(38.7分)、印度(37.7分)、俄羅斯(33.0分)、澳洲(30.8分)、韓國(30.0分)、新加坡(26.2分)、印尼(19.4)和泰國(19.2分)。
而台灣則以16.2位居第14名,排在馬來西亞(18.3分)、越南(18.3分)和紐西蘭(17.8分)之後。多國因新冠疫情整體實力下滑 報告還指出,新冠疫情幾乎使每個國家在整體實力上衰減,弱化這些國家應對和塑造外部環境的能力。雖然中、美在經濟實力上並駕齊驅,但在此區域的經濟關係裡,中國則大幅領先美國。報告提到,今年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逃過新冠疫情的在經濟和健康上的影響。報告指出,在評估整體實力排名的八項項目中,美國佔其中六項第一(去年為四項第一)。位於澳洲雪梨的知名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日前公布今(2021)年「亞洲實力指標」(Asia Power index 2021)。
然而,從四方安全對話和美英澳三方安全協議來看,美國似乎較偏重於軍事上的區域連結,而非區域經濟實力的平衡。報告指出,新上任的拜登(Joe Biden)政府在控管疫情和刺激經濟上有重大進展。
此協議將促使15個會員國與中國,產生更多貿易、投資和供應鏈上的整合。目前其軍事支出超過印度、日本、台灣和東協十國軍事支出總和50%。
再者,中國已成印太區域的主要外國投資者,其投資量是美國和日本投資量的總和。且解放軍持續威嚇台灣、與印度在中印邊界碰撞、在東海上與日本爭釣魚台主權等。
尤其在疫苗供應上,直至今年10月,美國印太地區比中國多捐約6000萬劑疫苗。雖美國近期提出「印太經濟框架」,但能否克服美國國內反貿易的聲浪,和給予印太區域國家實質幫助,仍有待觀察。報告點評,上述的兩項挑戰要求美國必須加強和利用「區域網絡」,將其轉變成強化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動力。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中國實力首度下滑?經濟影響力仍然大 報告指出,中國整體實力較去年小幅下降,評估整體實力的項目中,外交影響力、文化影響力、經濟實力和未來資源四項實力都下降。
其中,美國不僅在整體實力上排名第一,也是實力前17名國家中,唯一整體實力正向成長的。然而,美國國內政治的「反貿易傾向」,可能變成以多邊方式抗衡中國不對稱經濟實力的障礙。
另外,中國也持續擴展核武以及研發先進武器,用以威脅美國和其盟邦軍事基地所在的區域,而其中也包含美國本土。報告中提到,即便是2020年少數整體實力成長的台灣、澳洲和越南等中等實力國家,也在今年都面臨到實力衰退的情況。
報告提出兩點,值得各界的關注和擔憂。美國決策者應警覺其經濟影響力的衰弱,中國的龐大市場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令美國難以望其項背。
而這巨大差異,就是很好的證明。此年度報告對26個國家的資源(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堅韌性、未來資源)和影響力(文化、外交、國防網路、經濟關係),評估國家實力排名。此外,26個國家中,有18個國家連續兩年面臨整體實力衰退的問題。除經濟外,中國也持續增強其軍事實力。
(關於美國部分在報告第8至10頁) 首先,美國在印太地區逐漸下滑的軍事單一優勢地位。另外,報告指出,2021年中多數區域專家在問卷中,認為拜登是印太區域裡增加自家國家利益最有效率的領導者。
在評估整體實力排名的項目中,美國從中國手中,重新奪回兩項關鍵項目的領先(外交影響力、未來資源),整體排名更是自2018年此計畫開始後,連四年勝中國。報告指出,此次研究結果強調中國實力的基礎。
去(2020)年兩國僅差5分(81分 v.s. 76分),而今年美、中實力較勁後,美國以7.6分領先中國。在結論部分,雖報告透露出美國實力增長和競爭力提升,但在區域內究竟還有多少影響力,仍得看美國是否能在經濟交往上,與區域國家有更多交集